优质范文·更完美的生活!

深度范文

初中地理的课件_湘教版初中地理课件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4-08-16 17:27:55

应该要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欢迎大家浏览。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世界的国家及其特点,理解世界地理区域划分的意义,并能够在世界政区空白图上填注出主要国家的名称。

2.使学生能够科学地表述正确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原则,树立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求得共同进步与发展的观念。

3.使学生能够在世界政区图上查阅出世界的主要国家,并学习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教学难点】

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

【教学重点】

1.世界各国一律平等,在国家交往中应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2.地图上国界的表示方法。

3.学习阅读世界政区图、人口柱状图及其经济扇形统计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对于世界的地形,气候,居民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世界的国家。

1、设问: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国家呢?「学生自主回答」「过渡」世界上的国家很多,它们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2、出示教学目标:

1、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认识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及原因

3、能从经济领域说明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自主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

三、展示反馈,评价提升

电脑展示《世界政治地图》,结合课本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1..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达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达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观察

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北”字来概括发达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这些国家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位于南半球以外,其他国家都位于北半球,所以把发达国家称之为“北方”。」 .2·1·c·n·j·y

2.教师用鼠标点击主要的发展中国家,让学生说出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名称,并引导学生

观察这些国家分布的大洲。人们为什么要用一个“南”字来概括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大势呢?「因为发展中国家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因此把发展中国家称之为“南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有历史上发达国家长期对发展中国家的侵略和剥削,大量资源的掠夺等等。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通过经济改革、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甚至在一些领域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如中国的航空业、核工业等。

教师过渡: 尽管世界存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但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各国的经济、文化交往越来越密切,很多产品的生产不再是一个国家完成,而是有多个国家协作完成的。

五、归纳与总结

本节课首先学习了世界上陆地面积前六个国家,还学习了其它一些的地区。我们学习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划分依据及发展水平差异,了解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明确了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初步形成了一种全球化意识。希望大家多关心国际时事、国际热点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国际交流和合作、发展的认识。

【作业设计】

课本习题及导学方案

【板书设计】

第七章 发展与合作——经济全球化

一、国家与地区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合作与发展

2

海陆的变迁

一、 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 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 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 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 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 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 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四」、看图释文 形成概念

学生活动3:看图2.19——图2.24 说出六大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和一些地形的成因

「教师进一步引导,深化教学情景,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教学的情境场。这给学生一个很好的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形成个体意境场,这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创设了因人而宜的'个体意向,形成了个体意向场。」

四、笔记与板书提纲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不变的「错误」

1. 地壳的变动

一、海陆的分布

2. 海面的升降

变化的——“沧海桑田 ” 海陆变迁

3. 人类的活动

4. 其他的原因

二、偶然的发现 伟大的假说

1、 大陆漂移——板块运动

2、 六大板块与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五 、练习与拓展选题

单项选择题

1. 喜马拉雅山中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 「 」

A. 喜马拉雅山原来是海洋岛屿上的山脉

B. 喜马拉雅山所在地区原来是一片汪洋

C. 海洋生物原来生活在山上

D. 有人将海洋生物带到了山上

2. 几乎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南极洲板块 D 美洲板块

.3.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与「 」板块挤压而成的 「 」

A. 印度洋板块 B. 太平洋板块

C. 非洲板块 D. 亚欧板块

4. 板块张裂的地方常形成 「 」

A. 裂谷 B. 岛弧 C. 海沟 D. 海岸山脉

5. 冰雪覆盖的南极洲分布有巨大的煤田,这说明 「 」

A.南极地区好久以前,气候非常暖湿

B.南极大陆原来处在暖湿的低纬,并形成了煤,大陆漂移带到今天的位置 C.该地的煤不是由森林演变而成的

D.南极大陆总体上向低纬漂移了

6.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 「 」

A. 地球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板块运动 D. 海水运动

探究活动: 除了今天课堂上了解到的海陆变迁实例举证外,课外还能找到哪些海陆变迁、地形变化的例证?请整理好有关资料后,在班上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对地球表面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学习,初步建立起了个体意向场,其中包括解决问题的知识技能、解决问题的态度方法、解决问题的情感和价值判断,可以实现新课标的三维目标。」

六、 个别与重点辅导

学生名单略

七、 反思与点评记录

本课使学生初步了解了海陆变迁的科学依据和科学理论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初步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具有很高的价值。

整个学教过程注意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习惯,同时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此。


3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八章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二战后世界的热点地区──中东,围绕中东之所以成为世界焦点的原因逐一展开。本节课主要讲重要位置和石油资源两个原因。通过本节课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上的热点问题,培养学生读图、析图、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对新事物易产生兴趣,好奇心强,但不稳定。因此,在教学中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学习过日本、东南亚等区域地理知识,对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有一定了解,且具备基本读图和分析、归纳地理信息的能力,但由于初一学生的阅历浅、知识面较狭窄等因素,看问题的层次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七、课时安排:一课时

八、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用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

地球母亲的孩子很多,却有一个孩子倍受灾难,频繁的冲突、战争,再有自然灾害的侵扰,本来干涸的身躯,又千疮百孔,被割被抢更是灾难深重,它就是母亲最关注的孩子——中东地区!「展示课题」课题质疑 通过深情生动的语言导入并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质疑,激发学生兴趣,为本课一个良好开端。

承转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中东包括这样一些国家和地区,请大家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巧制中东与西亚比较图课件,使学生很快明白中东的范围。

长期的热点地区 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一湾

两洋

三洲

五海

之地

教师转承: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1、里海介绍

土耳其海峡和苏伊士运河有什么重要性?

[课件展示]土耳其海峡图

[简介]是里海通往地中海的桥头堡。

[课件展示]苏伊士运海图和简介

师转承:看来,中东地区地跨三大洲,又通过五海一湾连接了两大洋,它的地理位置的确很重要。其实,它在历史上就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丝绸之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帝国的建立”都与这儿有关。」

师小结:看来重要地理位置确实给中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丰富的石油资源 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课件展示]

1、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2、四个主要石油生产国

3、石油运输航线图

[讨论]1、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2、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

3、中东石油的主要输出路线。

学生代表回答:

1、中东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2、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课件展示]美国发动海湾战争的深层目的。

[讨论]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

[课件展示]“石油美元”

「发展旅游业,发展信息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业,振兴民族工业……」

总结 今天我们分析了中东地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请大家注意,从我用的形容 词来看,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是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因此,大家今后一定要客观的看待一个地区的自然条件。

作业:

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搜集中东水资源和文化方面的资料。

3.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一封关于协调解决中东事宜的信。

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地区优势以外,也有阻碍其经济发展的不利方面。水资源和文化差异同样使其成为世界焦点,具体怎么回事?请听下节分解。 设置悬念,引 起学生再学习的欲望。

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能力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我国邻国的情况有大体的了解。

教学重点:

1.掌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 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能力和对比分析能力。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学生回忆,并回答问题。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

观察亚洲政区图。

指导学生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第二章 了解地区

第一节 东南亚

三、讲授新课:

指导学生读图。强调方法的掌握远比知识的掌握重要。

指导学生按照(平均海拔 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1.通过读图掌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

2.通过地形图分析:

(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

(2)马来群岛地势崎岖,山岭多、平原少。

3.河流

(1)在图中找出中南半岛上的湄公河,以及附近的河流,在图中用笔描出,判断其流向和注入地,判断其水力资源的丰富程度分析河流与地形的相互联系,以手做比喻加强学生对“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特征的记忆。

(2)根据地形分析马来群岛上河流的主要特征。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查看相关地图。

4.以纬度位置突出东南亚地处热带的特点,

阅读课文,尝试独立分析影响东南亚气候的主要因素,作出推断

学生以自学的形式独立解决问题

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由于降水的不同,分别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1)在中南半岛上11月~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降水偏少,为旱季6月~10月盛行西南风、降水很多为雨季。农作物一般在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2)在马来群岛上,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可以随时播种,一年到头都有收获

马来群岛火山活动和地震频繁,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国家。总结马来群岛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四、小结和作业:回顾东南亚的地形和气候,做配套练习。

教学后记:

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二、自然条件(板书)

1.地形

[读图]读《东南亚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并回答下面的问题:总的看地形有什么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有什么区别?(学生回答略)教师指图介绍主要地形的分布。

[教师归纳] 总的看东南亚地形以山地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从中南半岛看,(教师边讲边绘中南半岛山河示意图,要求学生从图上找出主要山脉及河流名称)与我国西南部山水相连,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提问] 这种山河大势给当地居民生产活动带来什么影响呢?(上游流经山区,地势险峻,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工农业生产提供动力。下游水流缓慢,两岸形成冲积平 原,土质肥沃,灌溉便利,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提问]在图上找出中南半岛上五个国家的首都,它们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点?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这一带为冲积平原,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5

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特点:

1.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2.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注意]秦岭是划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秦岭南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差异。

3.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4.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5.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注意]横断山脉是由许多列南北走向的平行山脉组成。它们由北向南地势逐渐降低,山高谷深、山河相间,极大地阻碍了东西交通。

丘陵的利用特点:

1.缓坡开辟梯田果园或栽培经济林木;

2.发展旅游业;

3.发展林业、畜牧业

6

【教材分析】

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本节课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力,所以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数字星球系统,引导学生通过直观观察得出结论。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并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认识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分析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成因。

2.能运用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自转现象和解释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并通过认识地球运动,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难点】

1、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总结地球的自转运动规律

2、明确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并会判读晨昏线。

【教学方法】

指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教具准备】数字星球系统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我们认识到我们地球只是浩瀚星空里一颗非常普通又极为特殊的一颗。因为正是它孕育了我们伟大的人类文明!这节课就让我们回到我们的地球,看看地球是如何运动,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相信这节课大家会体会到什么是“玩转地球”!大家有没有兴趣?

【知识承接】为了更好的学好本节课,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初中经纬网知识!观看数字星球,重温地轴、两级、经线、纬线的概念

1.地轴:地球仪上地球自转的假象轴

2.两级:地球仪上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3.纬线:地球仪上与地球垂直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

4.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自主探究一:观看数字星球,小组讨论下列问题:(2分钟)

1、经线、纬线在形状、指示方向、长度的分布上有什么不同?

2、任意两条经线、纬线之间的距离是否相同?间距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经线与纬线是怎样平分地球的?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为学习地球的自转做好铺垫

一、地球的自转

观察数字星球系统(教师操作旋转),让学生总结:

初中地理课件人教版

1、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注意观察从北极和南极上空看地球旋转的方向。

(自转方向:侧视:是自西向东;俯视:北逆南顺)

画一画:指导学生板画自转的方向

2、阅读教材,回答自转一周的时间

3、地球自转速度分为线速度和角速度,所谓角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绕过的角度,根据角速度的定义,结合数字星球上两个点,请同学们计算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并归纳地球上任意点的角速度的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大约是15o每小时。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一样。

线速度就是作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走过的弧长。观察数字星球上两点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是否相等?如何计算?如果不等,又有怎样的变化规律?

结论: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因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变化规律是:随纬度增加而降低。图1-2-2,纬度60o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一半。

【即学即用】

发射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密切相关。

1、下列发射场中最有利于卫星发射的是()

A拜科努尔(46oN)

B肯尼迪(28oN)

C酒泉(40oN)

D库鲁(5oN)

【过度】想一想,我们生活中那些现象是有地球自转产生的呢?(太阳的东升西落、时差)

二、产生昼夜交替

自主探究二:观察数字地球,以小组为单位讨论「3分钟」

1、昼夜现象的原因?

2、昼夜交替的原因?

3、如果地球不自转,还有昼夜交替现象

经学生讨论和教师引导得出:

(昼夜现象是不透明的地球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靠反射太阳光线而发亮产生的,地球的半个球面向着太阳,是白天,另半个球面背向太阳,是黑夜;由于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造成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如果没有地球的自转,就无昼夜交替现象;如果地球不自转但围绕太阳公转,仍有昼夜的更替,但一年只更替一次)

4、什么是晨昏线?晨线和昏线是一根线吗?观察数字星球,看晨昏线位置的变化和与太阳光线的关系。

(昼、夜半球的分界线就是晨昏线,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分界线是昏线,晨昏线平面过地心并与太阳光线垂直,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晨昏线的移动方向应逆着地球的自转方向,即不断地向西移动)

5、昼夜交替的周期是多少小时?它是地球自转的周期吗?

(地球表面昼夜交替的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它不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真正的周期是一个恒星日,时间为23时56分4秒)

7

中国疆域特点:

1.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还有37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2.领土四至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多」

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

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多」

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附近」南北跨纬度近,约5500千米,东西跨经度多、约5000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中国在世界的位置:

中国的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与我国接壤的'国家:

「20xx年,中国承认锡金为印度的一个邦」

三级行政区:

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34个省级行政区「包括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直辖市:

直辖市属于省级行政单位,中国最为重要的城市级别。截至20xx年1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共有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特别行政区4种省级行政单位,其中,共有4个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中国的直辖市与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一样均为最高一级行政单位,因此行政地位与省相同;但是管辖区域与地级市相同,管辖区、县、自治县等。直辖市往往需要较多的居住人口,且通常在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上具有重要地位。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清楚长江的源地、入海口、年径流量和流域面积,知道长江是我国长度最长、流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我国的第一大河。

2.使学生知道长江的主要支流及长江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明确长江上、中、下游的划分。

3.使学生了解长江在水能、灌溉及航运方面的巨大作用,认识到这条“黄金水道”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4.使学生认识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危害性,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5.通过分析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及其治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在介绍“三峡水利工程”时,培养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知识结构:

本节教材分为四部分,包括“中国第一大河”、“巨大的水能”、“防洪与灌溉”和“黄金水道”。其中“中国第一大河”这一框题介绍长江的长度、年径流量及流域面积,通过详实的数据证实长江不愧是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条重要河流。“巨大的水能”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水能丰富的重要原因之一落差巨大,并明确了长江水能最丰富的地段以及在长江干流上重要的两座水电站“葛洲坝水利枢纽”与“三峡工程”。“防洪与灌溉”一标题分析了长江洪涝灾害的发生、形成的原因及治理的办法。“黄金水道”一标题分析了长江在航运方面的优越自然条件,介绍了长江在我国内河航运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长江的源流状况;流经的省、直辖市、自治区;上中下游的划分;长江在水能、灌溉和航运方面的作用。

难点:长江水能巨大的原因;长江洪涝灾害的成因。

教法建议

长江是我国最重要的河流,是我国第一大河。在介绍河流概况时可以借助影像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例如新课的引入,可以结合本节最开始摘录的《长江之歌》,配上音乐和长江的录像,展现长江雄浑、波涛汹涌、奔流入海、一泻千里的气势,给学生最直观的印象。在介绍长江水能资源时,可以播放长江主要峡谷地段水流湍急的影片,让学生认识到长江水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地区。关于长江洪涝灾害给当地带来的严重影响,可以让学生观看1998年抗洪的记录片,认识到洪灾给人民带来得灾难和损失。在其他的内容的讲解上还可适当插入影像资料。

在介绍长江流域概况时一定要充分利用《长江流域水系图》,加强读图识图,让学生学会阅读水系图的方法,找源头及入海口、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河流分段的界限等等;学会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明确长江从源头到入海口落差巨大,能分析出巨大的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

教学过程

[导入]前面我们了解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情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祖国的第一大河——长江。

[提问]学习一条河流,应该知道它的哪些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讲解]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包括三个部分:

1、河流概况: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长度、流域面积、流量的大小与变化情况、主要支流及分段

2、各河流的主要特征

3、人河关系:河流对人类产生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以及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保护具体措施

[转折]下边我们就按照这种思路,来了解一下长江的概况。

[板书]一、长江概况

[活动]请同学们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完成以下要求:

① 结合中国政区图,找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以及注入的海洋。

② 找出长江的主要支流(分为北部支流和南部支流),并画出长江干支流的示意图。

③ 找出长江各河段的分界点(宜昌和湖口),看看它们在哪个省(湖北和江西)。

[教师小结]

发源地:青海的唐古拉山

流经省区: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流入:东海

主要支流:北部支流包括雅砻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和汉江;南部支流包括乌江、沅江、湘江和赣江

9

第一章 辽阔的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中国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 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部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南部越、老、缅、)。

6、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分别是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

7、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是300万平方千米,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我国的两个内海是渤海 和 琼州海峡。

8、我国领土四至:最北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多),最南是南沙群岛曾母暗沙(4°N附近);(南北纬度相差近50°,距离相离5500千米,因而产生了季节差异);

最东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交汇处(135°E多),最西是x疆的帕米尔高原(73°E附近)(东西经度相差60度,距离相距5000千米,因而产生了时差);

9、渤海有我国最大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最大的渔场舟山渔场。

10、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邮政编码210001,21表示省,00表示 县 ,01表 投递地段的代码。

11、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2、我国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13、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为界,东多西少,分布不均。

14、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20世纪70年代我国政府把实行 计划生育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是江苏省。 面积最大的x疆维吾尔自治区。

16、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蒙古族,藏族,共 9 个。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 东 部和 中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 西南、西北、东北 地区。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是回族,分布最广的民族是汉族,分布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18 各民放分布具有 大杂居,小聚居 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我国的民族政策是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 青藏高原 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第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3、我国的地形特点是: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云贵高原(崎岖不平,石灰岩分布) ,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海拔最高)、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纬度最高) ,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面积最大)、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4、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 ,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2/3 。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 建设。

25、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除青藏高原外,全国大多数地方 普遍高温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主要受 纬度位置 的影响,其次是 冬季风 的影响。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该线以北低于0℃,有冰期;该线以南高于0℃,无冰期。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 ,夏季最热的是x疆吐鲁番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是青藏高原。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

26、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 。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高原气候区。南京位于亚热带,北京位于暖温带。

27、我国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

28、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 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也是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我国四个干湿润是 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南京位于湿润地区,北京位于半湿润地区。不同干湿地区植被景观也存在差异,自东向西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29、我国气候特点: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的最大优点 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 寒潮、水旱灾害、台风等。

3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 (400mm等降水量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31、外流河:以降水补给,汛期主要出现在夏天。秦岭—淮河以北河流有冰期,流量小,汛期短,部分河流含沙量相对较大;秦岭—淮河以南的河流无冰期,流量大,汛期长。外流河的汛期长短受降水影响。汛期最长的河流珠江,水量最大的河流是长江。

32、内流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夏季,流量较小,多为季节性河流,汛期长短受温度影响。塔里木河是最大的内流河。

33、流入印度洋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流入北冰洋的河流:额尔齐斯河。

34、内外流区分界线:大致相当于400mm等降水量线。内流湖基本上是咸水湖,如青海湖;外流湖都是淡水湖,如鄱阳湖、洞庭湖、太湖等。最大湖泊为青海湖(咸水),最大淡水湖鄱阳湖。

3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位于青海省境内,自西向东流经了九个省级行政区,在山东省注入渤海。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内蒙古的河口 ,中下游的分界是:河南的孟津。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黄河在流经中游 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要想根治黄河,最主要的是是防止中游水土流失,因此,治黄的根本是 加强中游的水土保持工作 。

36、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位于青海省内,自西向东经过了11个省级行政区,在上海市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 最大、流域面积 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 ”和“黄金水道 ”之称。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北的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点是:江西的湖口。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中游河段。宜宾以下四季都能通航。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威胁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水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37、从以下方面掌握黄河、长江这两条河流,知识点要落实到图上:发源地、源头、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划分、流经省区、流经地形区、主要支流、主要水利枢纽、沿线主要城市等。

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38、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属可再生资源(土地、森林、水、水能等) ;用一些就少一些的自然资源属非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等)。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 ,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

39、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国情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40、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 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耕地、林地、草地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 非农业用地 。

41、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 不足, 人与耕地 的矛盾尤为突出。(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的1/3)

42、我国土地资源分布 不均 ,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 ,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 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水土资源的地区分配不均表现为:北方地多水少,南方水多地少。

43、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44、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5、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 ,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共占98%。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只占淡水资源总量的0.3%

46、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 6 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 。(总量丰富,人均较少)

47、受季风气候 影响,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从时间分配看,夏季 降水集中,冬春季 降水少。有效调控径流和水量的季节变化的措施 兴修水库 ,如三峡工程和小浪底水利枢纽的建设。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 地区缺水最为严重;北方地多水少,水、土资源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 跨流域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 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 华北、西北 地区。

48、解决我国缺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49、水资源短缺的原因:自然原因:①可利用淡水资源有限;②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为原因:①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淡水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②水污染;③水浪费;④水资源利用率低。

50、解决水资源不足的主要措施有:跨流域调水(解决空间分布不均);兴修水库、水利工程(解决时间分布不均);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第四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51、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 先行官 ”;

52、现代交通运输方式: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输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 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 速度较快,机动灵活,装卸方便 运输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较慢,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大

航空 速度快,效率高,最快捷 运输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较大

祝三八妇女节暖心句子

管道 运量大,损耗小,连续性强 需铺设专门管道,投资大,灵活性差

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铁路 ,最灵活、从“门口到门口”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公路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运送液体和气体的运输方式是管道 。

53、交通运输网: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 是我国经济发展的“ 生命线 ”。分布特点:东部 密度大 ,西部 密度小 。

54、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及起止点,能在图上定位。

55、铁路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兰州、成都等枢纽城市各位于哪些铁路的交会处:

铁路枢纽 所属省市 经过该枢纽的铁路干线

北京 北京市 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京哈线、京包线

郑州 河南省 京广线、陇海线

徐州 江苏省 京沪线、陇海线

株洲 湖南省 京广线、浙赣线、湘黔线

兰州 甘肃省 陇海线、兰新线、包兰线

成都 四川省 宝成线、成昆线

56、合理运输方式的选择: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 航空运输。短途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输。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铁路或水路运输。天然气,石油的气体和液体的长距离运输,一般选择管道运输。

57、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 基础 产业。我国农业的地区差异:

①东西差异:——受地形、气候、土壤、人口分布、开发历史等因素影响。

农业部门 农业分布地区

东部地区 种植业 主要分布在 东部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地区 。

林业 集中在三大林区:即天然林区 东北林区、 西南林区 ,人工林区 东南林区 。

渔业 东部沿海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基地; 长江中下游 地区的淡水渔业最发达

分界线:大致与 400mm 年降水量线一致

种植业:只分布在 有灌溉水源的平原、河谷和绿洲。

②南北差异:——主要影响因素是: 气候条件 的差异 。

工程测量实习项目

58、发展农业要遵循 因地制宜 原则:

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 条件的差异,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还受当地 社会经济 条件的制约。

①影响农业的自然条件:

气候 降水 较少 ,草原广阔 →→“宜牧则牧”

地形 地形平坦 ,土壤 肥沃 ,水源 丰富 →→“宜粮则粮”

土壤 气候湿润,河湖 较多 →→“宜渔则渔”

水源 地形 陡峭 , 水土 易流失 →→“宜林则林”

②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条件: 市场需求量、 交通、 农业技术装备 、 农民文化技术水平等。

59、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人口增加、耕地不断减少、水土流失、自然灾害、环境 污染、科技含量低、农业结构不合理等。解决对策: 计划生育、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科技兴农、建立稳定的商品粮基地、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

60、工业的概念、分类、地位:

(1)概念:是从自然界取得 自然资源 ,以及对原材料进行 加工、再加工 的过程。

(2)分类: 轻 工业:以提供 生活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重 工业:以提供 生产资料 为主的工业部门。

(3)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 主导 ,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自主、政治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

61、工业的空间分布特点:

(1)沿铁路分布:如 京广、京沪、哈大 等铁路沿线。

(2)沿江、河分布:如 黄河流域是我国 能源开发 的重要工业带;

(3)长江沿线形成以 上海 、 南京 、 武汉 、 重庆 等为中心的沿江经济发达地带。

(4)沿海分布:四大工业基地、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是我国 经济核心区 。

62、四大工业基地发展的有利条件及特点:

工业基地 发展条件 特点 主要工业部门 工业中心 辽中南 丰富的煤铁石油等资源,便利的海陆交通 我国著名的 重工业基地 煤炭、钢铁、机械、石油化工 沈阳、鞍山、本溪、大连、京津唐 丰富的煤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便利的交通,高等院校集中,科技力量雄厚 北方最大的 综合性__工业基地 钢铁、机械、化学、纺织 北京、天津、唐山

沪宁杭 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工业基础好,资金、技术力量雄厚 全国最大的_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化学、机械、纺织 上海、南京、杭州、珠江三角洲靠近港澳、东南亚、多侨乡,便于引进外资; 以 轻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电子电器、制糖、纺织 广州、深圳、珠海

【小结】:分析工业发展条件时需考虑的因素有:

①资源条件

②交通条件

③市场条件 有时还考虑其他条件:如资金、技术、工业基础等。

上海发展钢铁工业的有利条件: 交通发达、港口便利;消费市场广阔,需求量大。

63、高新技术产业:

(1)高新技术产业是建立在 新的科学技术 基础上的新兴产业。

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发试验区是 北京的中关村 。

高新技术产业是以 电子和信息类 产业为“龙头”的产业,产品科技含量很高。

(2)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①从业人员中, 科技人员 所占的比重大。②销售收入中,用于 研究和开发 的费用比例大。③产品 更新换代 快。

(3)发展特点:起步 较晚 ,但发展 迅猛 。

(4)分布特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 大城市 ,呈现出 “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点。

10

【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民族构成状况、主要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2.了解我国的民族地域分布特点,理解我国的民族政策。

3.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

【学习重点】

1.我国民族构成状况。

2.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

1.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2.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认识和理解

【学法指导】

1. 预习时,基础知识用蓝笔标记,有疑问的或不能解决的用红笔标记,在课堂上认真学习。

2.按要求积极互动,积极思考,展示规范,点评到位,大胆质疑。

【知识链接】

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族人口最多,占 %,其他 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占 %,少数民族中以 族人口最多。

2、人口在500万以上的民族有哪些?

3、我国各民族的分布状况是: 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以 部和 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

4、我国各民族分布具有 、 的特点。

5、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 ,设立 。

6、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 、 ;

我国最少的少数民族是 ;

合作探究

完成P17活动

1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2.通过标准时间和国际日期变更线的介绍,培养学生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2.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二)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时区和日期换算。

教学方法

复习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

教学媒体

地图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结构与过程

第1课时

同学们:长城、日本富士山、喜马拉雅山脉在哪里?

学生发言:中国、亚洲、日本??

(讲授新课)

板书第一章认识大洲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页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找到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学生阅读。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亚洲和欧洲的大陆部分连在一起,合称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学生通过阅读图6-1,进行讨论后总结。

提问亚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书3.亚洲的地理位置

(1)经纬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极圈内,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纬度范围:南纬10度(S)~北纬80度「N」之间;

经度范围:东经25度「E」~西经170度「W」之间;主要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

(2)海陆位置

亚洲东、北、南三面分别濒临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西南与非洲为邻,东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们通过对亚洲的学习,应该明白,当谈及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我们应该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说明。

承接:通过老师刚才描述亚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骤,现在请你们来分析一下欧洲的地理位置。

学生通过读地图6-1,对欧洲的地理位置进行描述。

活动:分小组讨论,发表各自意见,然后进行总结。

(1)读图6-1:欧洲大陆经度范围:西经9度(W)~东经66度(E);纬度范围: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绝大部分位于东半球。

(3)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邻,西北隔丹麦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东面与亚洲相邻。轮廓破碎,海岸线曲折。

(课堂总结)

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重点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图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从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来分析。了解了亚洲和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知识导入)

我们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11点的时候,那么现在美国应该是什么时间呢?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这与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世界上的时间?(讲授新知识)

板书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讲述把太阳位置最高的时候定为当地的12点,并依此推定一天的时间。这就是地方时间,简称世界时。

板书2.时区及换算

讲述全球一共划分成24个时区,每一个时区跨15度经度。

其中零时区(也叫中时区),从西经7.5度~东经7.5度。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和为一个时区,称东西十二区。172.5°E~172.5°W

依据数轴图示法讨论、完成课文中的思考题。

阅读材料: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

1.为什么会产生“地方时”?

2.时区是怎样划分的?

3.我国采用的是哪个时区的区时?

4.地球上“今天”与“昨天”的分界线在哪里?

板书3.北京时间

讲述北京时间即为东八区的区时。

板书4.国际日期变更线

讲述为了避免日期上的混乱,国际上规定大致以180度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越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日期要减去一天。

(课堂总结)

本节学习世界时区的知识,同学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作为初一的学生,对于时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要用比喻的方法,做出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印象,并且加深理解能力。

板书设计

第一节亚洲及欧洲

一、“亚细亚”和“欧罗巴”

1.大洲名称的由来

2.亚欧大陆

3.亚洲的地理位置

二、学会换算不同地点的时间

1.地方时

2.时区及换算

3.北京时间

4.国际日期变更线

1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的地形、气候、河湖特点。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区「带」的分布及其原因。

3.运用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美国农业地区专业化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借鉴美国的农业生产专业化的经验,为发展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方案。教学重点

美国农业带「区」的分布及其与自然条件的关系,理解美国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实例。教学难点

运用地图和资料,理解美国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

教学方法

读图法、自主学习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准备美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相关材料和图片。

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预习课文;搜集美国农业带「区」的有关图片和和资料。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一一展示美国的乳畜带、小麦区、玉米带以及亚热带作物带的的图片。

师:同学们,刚才看到的图片是美国的主要的农业带「区」,除此以外,你还知道美国的哪些农业带「区」?

生1:混合农业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生2:小麦和林牧业带。

生3:水果和灌溉农业区。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了解美国的农业。

教师:美国的许多农产品的生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且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所以,美国也是世界上的农业强国。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上的农业强国呢?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农业的发展与哪些自然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予以点评,并给予适当的加分鼓励。

学生1:气温和降水对农业的影响非常深刻。气温主要影响热量,热量影响熟制。降水主要影响农业的类型。

学生2:影响农业发展的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二、新课学习

1、农业地区专业化「时间30分钟」

承接:了解一个国家的自然环境,主要从它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河流、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导语:要了解美国的农业状况,首先来了解美国的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其中决定气候条件的因素主要是纬度位置。

教师:展示北美的政区图。

美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三面环海,对气候影响非常大。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纬度位置是怎样的?

学生:美国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穿过阿拉斯加州的重要纬线是北极圈;夏威夷州绝大部分跨五带中的热带。

教师:展示美国的地形图。

同学们,从图上找出阿巴拉契亚山脉、洛杉矶、科迪勒拉山系、中央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圣劳伦斯河和五大湖。

教师:美国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哪种地形面积最大?

学生:美国的地形东西高,中间低,即:西部为山地,中间为平原,东部为低矮的高原。其中,平原面积最大,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

教师:展示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

根据美国的降水量分布图,回答美国本土的降水特点?

学生:美国的降水量自东向西逐渐减少,西北太平洋地区降水较多。

引导:由纬度位置可以推测到光热资源。由平原面积可以推测到耕地资源。由海陆位置和河、湖布局,可以推测出水资源。试按以上思路,分析、归纳美国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美国本土大部分位于北纬30°~50°之间,光热资源丰富。美国平原面积广大,占全国总面积的—半;耕地面积广大,约占世界耕地面积的10%。美国主体部分位于太平洋和大西洋之间,大西洋和墨西哥湾的水气可以深达内陆,降水充沛;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纵贯于南北,为灌溉和航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过渡:美国作为农业大国,除了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以外,还有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

展示材料①:反映美国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图片。

展示材料②: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不到全国总人口的3%,却耕种了世界10%的耕地。在美国,一个农业劳动力可以养活76个人,比世界每个劳动力供养5人的平均水平要高出10多倍。

问: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问题?「美国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效率高,产量大。」

板书:生产过程的机械化。

教师:美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学生:地区生产专业化,形成了一些农业带「区」。好处是:能充分利用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便于推广农业技术。

教师:展示“美国农业带的分布”图。

问:大家观察图,看看美国主要形成哪些农业带「区」?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学生1:乳畜带:位置偏北,气候冷湿,适宜牧草生长,城市和人口密集。

学生2:玉米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春夏气温较高。

学生3:小麦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

学生4:畜牧和灌溉农业区:多山地,降水少,有大片的半干旱草原和高山冰雪溶水。学生5:棉花带:地形平坦,土地肥沃,纬度低,夏季气候湿热。

教师:展示“美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及位次”图表。

问:美国有哪些农产品的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首位?「玉米、小麦、大豆、棉花」小结:美国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学法指导:在分析农业带「区」形成原因时,主要考虑气候「气温、降水」、地形、土壤、人口「市场、劳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设计意图:探究活动问题分层次处理,学习分析农业带「区」形成原因的方法和基本思路,既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又可使学生深化对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认识。

三、结论总结

美国、欧洲西部和澳大利亚发展畜牧业的自然条件有何区别?

学生:美国:气候冷湿,适合牧草生长;欧洲西部: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多汁牧草生长;澳大利亚:气温高,降水较多。

四、课堂练习

读下面美国本土地形、河流分布示意图「左图」和美国农业带分布图「右图」以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棉花的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属于长日照植物」,比较耐干旱,适宜生长在沙土等排水条件好的土壤上;水分是棉花体内的重要组成成分,棉花生长需要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棉花对热量要求较高。美国东南部「35°N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纬度位置较低,加之受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1月份平均温度在5℃以上,7月份为24℃-27℃,光照时数2500小时/年以上。

参考答案:

①美国本土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

②科迪勒拉山系

③B

④地势平坦,气候温和湿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五、作业布置

完成学习探究的基础梳理和综合测评。

六、板书设计

1、农业地区专业化

「1」气候

①降水:总体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分布规律,和我过类似。西北太平洋沿岸降水较多。

1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说出一则关于中东的新闻或一个与中东相关的词语。

(2)能看图比较中东与西亚范围的不同之处。

(3)能在“中东”地图上找出“两洋、三洲、五海”。

(4)能看图说出中东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分布。

2.能力目标

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中东石油的分布以及对世界的影响,培养对地理信息分析、归纳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关注时事的意识、热爱和平的态度,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东的战略性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

(2)难点:分析中东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中东石油对地区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法、问题讨论法、启发式谈话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走过了我们临近的国家。今天我们又踏入东半球其它国家。第一站,我们来到中东……「展示课题」

师: [问题]这个地区在哪里?为什么把这个地区叫做中东呢?

[课件展示]中东在世界中的位置、名称来历文字简介。

师:中东和我们学过的西亚一样吗?请大家把中东和西亚比较一下,有什么区别?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与西亚图作比较。

[结论]中东比西亚多了个非洲埃及,少了一个阿富汗。中东包括除阿富汗的西亚国家,北非的埃及和土耳其的欧洲部分。

师:请注意看图上哪些国家是跨洲的?分别跨了哪两个大洲?「土耳其跨亚洲和欧洲,埃及跨亚洲和非洲」

师:请同学看这样一组关于中东地区的新闻报道「请男、女播音员播报」

[课件展示]新闻报道内容

师:再看摄影师在中东大地上拍下的几幅照片。

[课件展示]战争画面图

师:这些报道和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这里战争频繁,所以成为世界的焦点,并且受到美国等大国的关注。」

[说话练习]如果你是中东的一名中学生,你有何感想?如果给你向所在国的领导人或世界人民说几句话的机会,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师:报道中都提到哪些战争?「两伊战争、中东战争、海湾战争、巴以冲突」

[课件展示]中东——世界热点地区

师:我们来看看其中的中东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关于两次中东战争的介绍

师提问:为什么中东的战争会有英国和法国插手?他们在争夺什么?「苏伊士运河」

师追问:为什么要争夺苏伊士运河?「因为这里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

[课件展示]焦点一:位于世界重要的战略位置

[课件展示]中东地区图「一湾、两洋、三洲、五海」指导学生读图。

师提问:你怎样来描述中东地区的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西部,欧洲的东南,非洲的东北「地跨三大洲」。

师提问:这一地区有哪些主要水域?「五海,一湾」

师追问:这些水域当中,哪些是相通的?通过哪些水道相通?「里海和地中海通过土耳其海峡相连,地中海和红海通过苏伊士运河相连,阿拉伯海和波斯湾通过霍尔木兹海峡相连」

师追问:除了内部相通外,哪些水域还和外面的大洋相连?「地中海与大西洋,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相连」

[活动]完成第52页第1题第「1」小题。

[课件展示] 表格图答案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海湾战争,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场战争是怎么回事?

[课件展示]海湾战争资料。

师:美国插手中东问题的关键性原因是什么?「石油问题 」 [课件展示]焦点二:为石油而战---丰富的石油资源。

讲小笑话[课件展示]

[课件展示] 世界最大的石油宝库。

[讨论]中东石油在世界的地位 (储量:最大;产量:最多;出口量:最多)

[课件展示] 中东石油的分布。

[讨论] 中东石油的分布状况;(中东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湾及其沿岸地区。)

[课件展示]世界主要产油国石油储量(中东五大产油国占中东63%)

[课件展示]波斯湾图文介绍。

[角色扮演]如果你是日本、美国、英国石油公司的总裁,要从中东进口石油,最短航线需要经过哪些海峡、海洋、运河?

[课件展示]航线A、B、C图。

[课件展示]A B C三线到达的国家。

师小结:由此可见,这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需要中东的石油资源,以美国为首的这些国家在中东有着很大的利益可图,因此,他们要干涉中东事务。

[讨论]发达国家为什么要疯狂的争夺石油?(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据估计,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其它地区的石油储量只够开采15年,中东的石油储量可开采80年,中东地区必将面对石油枯竭的问题。)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中东石油用完,其经济将如何发展,人民的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可以发展旅游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等)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中东成为长期的热点地区的两个原因:重要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石油资源。这两点都是这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优势条件,但这些优势条件在给它带来利益的同时,也给它带来了麻烦,少数发达国家由于这些优势而不断在这个地区挑起一些争端,引发了许多战争。下节课我们继续来讨论引发战争的另外两个原因:匮乏的水资源、文化差异。

作业:1.完成课本中活动题空格填充。

2.完成填充图册相关内容。

14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事物的位置。 2. 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 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①地球的卫星照片;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③海边观船「先看到船帆后看到船身」 ④登高望远 ⑤月食现象。 ⑥北极星高度的变化;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地球和地球仪(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及运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事物的位置。 2. 掌握东、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划分。

3. 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

四、五带的划分 识记、运用

①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北南半球的季节相反

②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1

③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五、地球仪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地图

2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能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2.熟记常见的图例。

3.学会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教学过程: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图例 (1)比例尺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①比例尺是个分式,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越大。

②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具体(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 内容越简单。

③读比例尺技巧:记住:1千米=10万厘米=100000厘米(1后面5个0) (2)运用地图辨别方向

1、一般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指向标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3、经纬线定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注:」 ①经纬线是直线时:横纬「东西」竖经「南北」 ②经纬线是曲线时:

a.无论经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南北方向。b.无论纬线多么弯曲永远指示东西方向。 4、以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 「注:」

①确定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北极点四周只有正南方;南极点四周只有正北方。

②确定经线,标出南北方向。以北极为中心的地图上指向北极点的为北方,相反的方向为南方;以南极为中心的地图中指向南极点为南方,相反方向为北方。

③确定纬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南顺北逆)确定东西方向,顺着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越靠近北极位置越北,越靠近南极位置越南。 二、地形图

(1)等高线地形图:同一等高线上海拔相等。

①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2)量算距离,海拔「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 的计算和运用;:温差的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3)图例和注记 :图例=符号 注记=文字和数字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海洋与陆地

教学目标:

1. 掌握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及分布。

2. 亚欧、南北美洲及亚非两洲之间的分界线。 教学过程: 一、海陆分布

①比例: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陆地占地球表面积的29%。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②分布: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陆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1)七大洲:(面积从大到小)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

天气与气候(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能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3.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世界的气候 天气与气候 一、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多变的,短时间内发生的。气候一般变化不大,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长时间。 二、天气符号:识别:台风;沙尘暴;晴天;雨;雪;阴天等 气温和降水 一.气温

1、气温:北半球气温,大陆上7月最高,1月最低;海洋上8月最高,2月最低。南半球相反。一天当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2点(14时),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北半球气温, 2.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

(1)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A由低纬度向高纬度地区递减;B同纬度的海陆气温不同 C海拔低处气温高海拔高处气温低(P61)

(2)最炎热的大陆是非洲,最寒冷的大陆是南极洲。寒冷区域最大的洲是亚洲。 三、降水:1、降水的类型: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

2.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A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B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世界的雨极:乞拉朋齐、夏威夷群岛卡维金尼山;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即纬度位置

太阳高度角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逐渐变小——气温由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递减 二.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比

4

3. 地球上的五带:

热带:23.5°S~23.5°N;有太阳直射现象。北温带:23.5°N~66.5°N;南温带:23.5°S~66.5°S;北寒带:66.5°S~90°S;有极昼极夜现象。南寒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

三、海陆分布:北半球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四、地形地势

1、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约降低0。6度。 五、人类活动

◆课堂小结,随堂练习

天气与气候(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 掌握“天气”与“气候”的区别。 2.能根据天气预报合理安排日常活动。 3.识记常用天气符号。 教学过程:

一、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1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地形图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亚洲境内著名的湖泊。让学生从欧洲气候和地形入手解释欧洲河流特征,了解欧洲著名的河流。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3、教育目标通过咸海以及亚欧人口问题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念教育。重点、难点亚洲、欧洲的主要 河流和湖泊。

  教学方法:综合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

教学媒体:教学挂图、板图、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请说说你了解西亚。(学生回忆,并回答。)

二、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地球上有这样一个地区,它的面积比我国的陆地面积稍大,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其中有不少国家的.面积十分狭小,被人们称为“袖珍国”、这个地区是资本主义工业化最早的地区,也是目前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这里还曾经是历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这个地区的旅游资源闻名遐尔,吸引了无数的各国游客。这就是欧洲( 通过简单介绍 引起学生兴趣。)

板书课题:第四节 欧洲西部

三、讲授新课

一.地理位置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纬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间海陆位置——位于欧洲的西部, 北邻北冰洋、南临地中海西临大西洋、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二. 轮廓、范围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说明:像亚欧大陆向西突出的大半岛,三面环海海岸线非常曲折,多半岛、岛屿、内海和海湾是世界上海岸线最曲折的地区半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岛屿: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岛、冰岛内海(海湾):北海、波罗的海、挪威海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

三. 主要国家、首都

展示挂图欧洲西部提问:请说出各国的首都

英国——伦敦 法国——巴黎 德国——柏林 意大利——罗马 荷兰——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兰、西 班牙、葡萄牙、奥地利、瑞士、希腊、梵蒂冈、摩纳哥、圣马力诺、列支敦士登、马耳他、安道尔四.

指导学生按照以前所学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以平原为主的地形,四个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料了解欧洲各国 。南北两侧是山脉,中部是西欧平原、波德平原

坏毛病的作文300字

五. 主要河流 分析莱茵河、多瑙河 解答书上活动探讨

六. 气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湿润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 候。

总结:利用地图简单总结。

作业:利用填充图册15页,目标检测上的题目作为练习

教学后记:学生进行了长时间的学习后,逻辑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课程的设计注重知识的迁移,旧 知识与新知识迁移,从亚洲迁移到欧洲。有的学生可能如鱼得水,但不排除一些学生畏难,在课堂上要注意启发、引导、鼓励。

16

学习目标:

1、 掌握亚洲的地理位置及范围。

2、 掌握亚洲的地形特点及河流分布特点。

学习过程及指导: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

今天的学习目标是:(出示“学习目标”投影)

为了让大家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习目标,需要大家认真紧张地自学,请同学们看自学指导。

二 、学习新课

1、自学指导:(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自学指导

请大家认真默读课本P2---4内容,思考下列问题。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

(1) 说出亚洲的海陆位置,完成P2学习行动第1题。

(2) 说出亚洲的面积,范围及分区,完成P2学习行动第2题。

(3) 亚洲的地形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1---3题。

(4) 亚洲的河流分布有何特点?完成P4学习行动第4、5题。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督促。

3、相互交流答案,教师引导。

(1)亚洲地域辽阔,东抵白令海峡,西达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搞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一线,南与大洋洲相邻,北部深入北极圈,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

过渡:与亚洲相邻的.大洲:西南部是非洲,东南部是大洋洲,东北角与美洲相望,濒临的大洋:北部是北冰洋,南部是印度洋,东临太平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

(2)亚洲面积约为4400万平方千米,几乎占全球陆地的310,亚洲共分为六个地区,即东亚、西亚、南亚、北亚、中亚和东南亚。我国位于东亚地区。

(3)在全球各大洲中,亚洲的平均海拔仅次于南极洲,居世界第二,但亚洲的地势高低起伏最大,地形也最为复杂,高原和山地约占总面积的2/3.

(4)水系结构呈辐射状,内陆流域面积广大。都发源于亚洲中部,自南向北流注入北冰洋的河流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自西向东流注入太平洋的有黄河、长江;自北向南流注入印度洋的有印度河,湄公河注入太平洋;恒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孟加拉湾注入印度洋。

4、巩固记忆环节 8分钟

5、检测抽查记忆环节 5分钟

三、当堂作业

17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2.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3.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

4.教育学生树立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的资源观,培养资源保护意识。

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内容点析及教学建议

1.水是宝贵的资源

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从地球大环境及水资源总量上看,应是可以循环永续利用的。但是一方面,水资源并不是指世界水体的全部,而仅指能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且,这部分淡水资源中可直接被人类利用的部分又比重极小;另一方面,在一定空间和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自然原因「例如气候、河流分布原因」,或人为原因「例如使用不合理、污染和浪费」,水资源不仅有限,还可能枯竭。因此,希望学生能辩证科学地认识可再生资源的属性,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水球”为什么也会闹“水荒”。

教材第75页图3.16和第76页漫画形象地说明了水资源之所以越来越宝贵的原因。

2.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教材中利用文字说明和“活动” 课文展示了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两个主要方面:一为“水资源短缺”,二为“时空分布不均”。课文叙述方面基本依照“提出问题──图文材料补充说明──治理对策──学生活动”的体例,其知识脉络见本文“结构分析”。

“活动课文”内容拓展性较强,一类为“温故知新”,例如联系气候、河流知识,解释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二类为材料分析,例如第76页活动2;三类为联系实际,例如第80页活动2和3。

建议在教学中,不要将学生活动与知识讲授割裂开来,应以学生活动为主推进课程,由学生讨论得出我国水资源问题所在,分析其影响,研究最佳治理方案。

3.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在本课每个教学内容中都涉及或渗透着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思想,之所以在课文中以专题形式提出,是为了强调节约、保护水资源是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核心途径。兴修水利、跨流域调水固然可有效地缓解局部地区和局部时间内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但这只能治标,不能治本。人口的增长,人类在农业、工业和生活中不合理的利用方式,才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根本原因。

这段课文集中而明确地阐明和宣传了节水的重要性,又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实践性很强的学生活动,例如讨论水费涨价的影响,开展“用水调查”,制定家庭节水计划等。这些活动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易于引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学以致用,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特别是活动中特别针对城市和农村的差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项目,可谓考虑周密。如果教师在活动中注意指导,精心安排,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合作能力及环保意识,达到良好的“知-情-意-行”的综合教育效果。

建议教师可不拘泥于教材所提供的活动形式,可结合本地情况,设计更有特色的水资源环保活动。

参考资料

自然资源的属性

自然资源是指直接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概念中包含了三层含义。「1」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得,即自然资源必须具备“自然属性”。「2」作为自然资源必须能用于生产和生活,即必须具备“经济属性”,亦即对人类 “有用”。「3」自然资源不仅包括了能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同时也包括了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能量。因此,判断某种物质是否为自然资源,只要看它是否同时具备了“自然”“经济”两种属性。例如甘蔗、铁矿石、小麦、闪电四种物质或能量中,铁矿石是自然资源,而闪电虽然存在于自然界中,但在目前科技条件下,人类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即它只具备了“自然属性”,而不具备“经济属性”,所以它不是自然资源。甘蔗、小麦当然对人类有用,具备了“经济属性”,但不是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的,而是经过了人类的培育和加工,故不是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里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因为有的物质虽具备“自然属性”特点,但不一定有用。当然“有用”和“无用”只是相对的,它取决于科技条件。一些过去无用的东西,例如铀、钍、锗等稀有金属,曾作为废石处理,如今已成为重要的自然资源。波浪、潮汐现在也作为资源而加以利用。自然界尚有广阔的天地需要开发,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正因为如此,我们要强调保护人类的自然环境,因为它们蕴含着被人类开发利用的巨大潜力。所以,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应具有“发展性”。闪电现在不是自然资源,但当科技发展到能利用它的时候,它就变成自然资源了。

走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国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我国现代化发展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的道路。为什么呢?因为我国人均资源相对贫乏,严重制约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口多,增长快,许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处于低水平。从耕地资源看,其面积仅次于俄罗斯、美国和印度,但人均耕地面积仅及世界平均水平的32%。草原和森林面积在世界上分别位居第四位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和13%。相当多的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

我国在人均资源占有量处于低水平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稳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同时也应看到,人均资源占有量水平低对经济发展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

一般来说,经济增长和人均消费水平的提高意味着人均资源需求量的增大。工业化国家的传统现代化道路,都是靠以资源的高消耗、生活的高消费、环境的重污染来支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的。但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人均占有量整体上处于低水平,而某些资源「例如耕地等」的人均占有量还趋于下降的状况,因此面对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只能选择与发达国家不同的人口、资源、环境组合方式,实际意味着选择以非传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即要求我国现代化建设应走“低度消耗资源、适度消费和保护环境”的道路。这才符合我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国情。

如何理解可再生资源数量的有限性

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这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之一。可再生资源能不断更新生长,循环再现,为什么说它数量也是有限的呢?自然资源的数量的有限性是指任何自然资源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其数量是可计量的、有限的。例如达到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量为8.24焦/「平方厘米分」「太阳辐射常数」。长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1万亿立方米左右等。可再生资源的更新生长有自己的速度,需要一定的时间。例如遭到破坏的森林,它的恢复需要数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另外,如果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地利用,其生产力会不断衰竭,更新循环速度会变慢。因此,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在一定条件下,各种自然资源都不是取之不尽的,其数量都是有限的。

依靠本国资源养活16亿人口

1.问题的提出。

中国人口多,人均占有资源量少,特别是耕地紧缺,淡水不足,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以接近实际的耕地面积1.3亿公顷算,13亿人口,人均0.1公顷左右,人均占有淡水不足2 300立方米,分别为世界平均数的1/3和1/4。到21世纪20~30年代,我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人均耕地将下降到不足0.1公顷,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也将下降到1 800立方米。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必须保持在1.8亿公顷「按目前统计面积为1.4亿公顷」左右,灌溉面积必须发展到0.6亿公顷,难度很大,人口-食物-资源-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形势不容乐观。 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莱斯特布朗根据日本、韩国发展过程中,农用地被工业大量占用「日本人均0.04公顷,韩国0.07公顷」而导致农业萎缩,粮食依靠大量进口来满足社会的需要「1994年日本进口占72%,韩国占66%」,由此推理,提出了“谁来养活中国”「Who will feed China」的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响,而且被一些人所利用,提出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到底能不能依靠本身的资源养活自己呢?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挑战,必须给予科学的回答。

2.基本结论。

中国资源形势虽然严峻,但是中国资源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中国不仅必须,而且经过努力也有可能依靠自己的资源解决或基本解决食物与农产品的`供给。

「1」中国实际耕地1.3亿公顷,而不是1亿公顷。现有人均耕地为0.1公顷,从现在起对现有耕地,认真坚决地保护,形势还是乐观的。我国还有扩大0.7亿公顷耕地的资源潜力。估计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耕地的消长平衡,至少能保持1.2亿公顷,按16亿人计算,人均占有耕地也有0.07公顷,多于日本。中国目前耕地复种指数在155%左右,据研究,中国耕地的复种指数的潜力可达到160%~170%,复种指数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133万公顷的播种面积。中国耕地2/3属中低产田,提高单产潜力还大。按实际面积计算,中国的稻谷产量约为4 35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5 925千克/公顷,埃及达到8 340千克/公顷;小麦约2 600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2 655千克/公顷,英国达到6 810千克/公顷;玉米为4 155千克/公顷,发达国家平均为6 420千克/公顷,意大利达到8 490千克/公顷。 中国还有约600多万平方千米的山区与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其利用率与生产率还不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科学技术水平与开发能力的提高,中国的山区和海洋将成为重要的食物来源。中国是一个大国,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全面实现工业化还要相当长的时间。中国的回旋余地比日本、韩国等小国大得多,是日本、韩国等不能相比拟的。

「2」根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量”的研究,到21世纪20年代中期,在较高水平投入或丰产年的情况下,中国能生产粮食6 960亿~7 000亿千克,按人均450千克计算,能供养约15.48亿人口;中等投入或平产年,粮食产量能达到6 660亿~6 750 亿千克,能供养14.8亿人口;在低投入或歉收年,粮食产量在6 390亿~6 480亿千克,只能供养14.2亿人口。因此必须重视对农业的投入和控制人口的增长。在投入不足或歉收年的条件下,粮食缺口可能达500亿千克。对此要做好准备。中国农业资源最大可能生产量的估计是在假设以播种面积为1.9亿公顷,粮食播种面积为1.4亿公顷,水浇地0.7亿公顷的条件下,单产6 660千克/公顷,粮食产量可能达到8 400亿千克,以人均拥有粮食500千克计算,可承载16.6亿人。这个数字,我们可以相对地理解为中国资源最大承载力。因此,中国人口最高峰不宜超过16亿人。

「3」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中国的粮食「食物」能够做到自给或基本自给。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促进交换。我们的态度是有条件的谨慎乐观。

3.主要对策

「1」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方面要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另一方面要开源与节流结合,要把节约、高效和持续利用资源放在突出地位。「2」保护耕地,开发荒地,提高复种指数,保持农作物播种面积不变。「3」建立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4」大力开展以改土治水为中心的中低产田改造,增产的重点应放在中产田。中国中低产田占2/3,增产潜力大。根据李振声院士的材料,1993年黄淮海地区按播种面积单产在2 250~4 500千克/公顷的中产田占73%的县、75.4%的播种面积和72.6%的产量,预计20xx年的贡献率将占67.7%。「5」集中力量建设商品粮食生产基地。 从国家全局看,要着重抓好东北地区的松嫩平原、三江平原,长江流域的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平原、四川盆地,黄淮海地区的黄淮平原,共8大片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综合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这8大片包括9个省的495个县级单位,土地面积占全国9.1%,集中了全国耕地的28.5%。粮食总产约占全国的33%,净商品率平均为28%,预计未来的粮食产量仍然要占全国总量的1/3。同时,这8片的棉花、油料、肉类也各占全国的1/3左右,农业生产地位十分重要。国家要给予特别支持,使之巩固、提高,不能让其衰退。「6」积极开发山区与海洋。山区与海洋是我国未来重要的食物来源。从全局看,山区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亚热带、热带东部山区,该区面积约100万平方千米,实有耕地面积约0.1亿公顷,林地0.5亿公顷「乔木林与灌木林」,有267万多公顷的宜农、宜果荒地和0.3亿公顷的宜林宜牧荒山草坡。该山区高温多雨,水源充沛,山体不高,山、丘、谷相间,土地生产力高,是一块得天独厚的宝地,有条件建设成为中国一个综合性大农业的战略后备基地。包括用材林基地、热作及亚热带水果基地、茶叶基地、木本粮油基地与牧业基地。「7」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我们的方针是基本自给,少量进口,调剂品种,促进交换。在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紧缺的条件下,农产品资源更需要实行国际资源转换战略,即生产出口一些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优质、附加价值高的农产品,进口那些比较效益低,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与他国分享世界丰富的自然资源。「8」加强农业资源的科学技术研究。组织力量开展我国农业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的评估;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农业生产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从理论上和方法上研究资源的核算问题,建立资源价值-价格-核算体系,资源-资产-产业化体系,研究资源的有偿使用;研究节地、节水、节肥、节粮的适用技术和技术集成;重视资源剩余物的再生利用与污染物的资源化研究;加强土地退化、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等国土整治科学技术的研究;研究应用“3S”技术,建立资源与环境监测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农业资源管理现代化;加强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的教育、培训与宣传工作;提倡资源效益,使节约资源成为全社会的行动。「9」增加投入。包括政策、资金、科技与劳力等多方面的投入。

18

设计思想

通过读图分析,边读边画,并通过问题设计强化训练的方式,形成铁路干线网络,同时结合亲身体验,让学生学会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和了解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并记住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

2.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能选择出最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通过 读图分析能够说出我国的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运用地图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和主要干线。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交通运输线的建设成就和在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交通运输网络的大致分布格局。

2.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难点 “五纵三横”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练习法、讨论法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练习本,有条件的同学准备高速公路和铁路的特点等资料。

教师:中国铁路分布图,我国的交通运输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播放“青藏铁路”录像,同时响起歌曲“花儿与少年”。教师提问:刚才看到的是哪一条铁路的建设?这段音乐属于在这一带广为流传的什么歌调?它主要是我国哪个省的民歌?

如今,我们中国人在“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修起了世界最高的铁路,这说明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第一课时

【出示板书】一、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教师指导】读图4.1了解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展,并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了解现代运输方式包含哪些。「学生自读,教师总结」

【教师承转】学习了各种交通运输工具,那么我们来比较一下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优劣,然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有利于我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出行方式和路线。

【教师引导】客运和货运根据需要在选择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时要考虑哪些因素呢? 【学生活动】结合P85和图4.3讨论比较 【归纳】学生归纳因素并列表:

1.山东济南某公司的王经理,必须在两天内赶到北京签订一份合同。

2.刘晓和妈妈准备暑假从石家庄到香港旅游。她们想选择比较经济的旅游方案。 3.500吨钢材从上海运往济南。 4.一吨活鱼从跋山水库运往沂水县城。

【学生活动】学生在各小组内进行热烈讨论,说出选择的方式并说明理由。 「从多角度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从客运和货运两方面引导。」

【分析归纳】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分析,选择货运与客运方式时应分别考虑的因素如下。 客运:人数、运费、速度、目的`

货运:运量、货物性质、运费、距离、时间

要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客观条件对运输工具做出选择。

【师生归纳】人的出行:必须考虑出行目的。人们对货运的要求可以根据四个字:多、快、好、省。

货运:贵重或急需而数量不大──航空

容易死亡或变质的──公路 大宗笨重的货物远距离运输──铁路

【教师讲述】我们在合理利用各种运输方式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时,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那就是遵守交通规则、爱护交通设施、保证交通安全。

第二课时

【出示板书】二、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教师活动】展示我国青藏铁路的相关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出在我国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

【展示投影】展示“中国主要铁路的分布”

【师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情况,与学生一起在图上找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在找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铁路线的起止点及经过的省级单位和主要城市以及主要地形区。

【学生活动】1.举例说明铁路线命名的方法。「以京沪线为例归纳:⑴以起止点城市命名。⑵以起止省区简称命名。⑶以起止省区简称和一个终点城市命名。⑷以铁路线所在的位置命名,如北疆线。从北京出发的,“京”放前,南北向先说北,东西向先说东。陇海线中的“海”指历史上连云港有“海州”之称」

2.师生一起找的同时,在课本P88图上依次用彩笔描一下。

3.注意总结铁路线交汇的城市。

铁路线分布有何特点?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设计】1.新疆乌鲁木齐一批长绒棉要用火车运往上海,应选择的最合适的铁路线依次是 、 、 。

2.广州一批日用工业品要用火车运往昆明,应选择的合适铁路线依是 、 、 。

【学生活动】小组对照地图讨论后,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进一步巩固我国的主要铁路干线的名称与位置。每位同学对照地图在课前准备好的空白纸上,画出五纵三横铁路干线及经过的主要城市。

【学生活动】略。一名学生到黑板上画。

【教师指导】展示学生成果,师生共同纠正出现的错误。

【学以致用】设计一份寒假到外地的旅行计划。

教学后记

1.对于P87图4.4不能一开始就用,因为铁路线图太复杂,大部分学生有点茫然,应分解用。

2.对“五纵三横”铁路线必须强化练习才能牢固掌握。

19

初中地理美洲课件

一、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学习目标: 1、了解美洲大陆的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

3、运用地图和资料掌握北美洲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并学会分析北美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 北美洲地形气候

难点: 描述北美洲的地地形气候特点分析

二、教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结合本校“和悦”课堂新模式,本节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竞赛、体验、启发、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三、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观察讨论、读图分析、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展示等。

教学补充材料:

1、地图: 图1 北美洲的地形

图2 北美洲大陆沿40°N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

图3 北美洲的气候类型

2、《北美洲的自然环境》导学提纲

3、“基础知识小助手

四、教学过程

建构和悦课堂是我校课堂改革的新模式。为此,本课我设计了激疑导趣——基础考察——合作探究——概括升华——巩固拓展五个过程,引导学生完成从感性——理性——实践——感性的思维转换过程,完成教学目标。

具体教学过程:

激情导入: 播放《主席美洲之行 访问拉美三国意义重大》视频 。了解中国与拉丁美洲友好关系

课内探究:

自主合作学习:「同桌比赛,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一」“新大陆”

读图6-28,结合课本20-21页,明确“新大陆”“三线”中美地峡。并完成导学案的自主练习部分:

对照地图回忆半球的划分界限,找出穿过的主要几条纬线。

从图中找出周围的海洋,并标出,在空白图上填写名称,并做简单记忆。

1、海陆位置:美洲东部濒临大西洋,西部濒临_______洋,北部濒临_____________洋,西北隔_____________海峡与亚洲相望。南隔_______________海峡与南极洲相望。

纬度位置: 北美洲大部分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南美洲位于北纬10度以南,跨南北半球。

2、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两大洲的分界线是_________________运河,它沟通了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洋。

3三线: 洲界线:

国界线:

国际日期变更线。

4、中美地峡是指墨西哥以南、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北的狭长陆地。

拉丁美洲是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对照前面所学方法,通过读图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小结:

⑴最北在北极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东在30°w以东,最东在180°经线以东。

⑵北临北冰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南面与南美洲相连,以巴拿马运河为分界线,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介绍拉丁美洲的来源、含义、语言、国家等。

有学生了解这些知识,鼓励学生讲解,锻炼部分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平日中对地理事物、地理问题的搜集、思考。逐步养成独立自主思考地理问题的习惯。

合作探究一: 拉丁美洲和南美洲有何区别?

美洲划分

回忆所学过的亚洲与欧洲地理位置,跟美洲地区做一个对比。小组讨论,发表意见。

1、按自然地理划分「地图展示」

2

2、按政治、经济划分「地图展示」

了解拉丁美洲的范围及北美洲通用的语言。美国加拿大使用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通用 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这两种语言都源于拉丁语,所以______________ 以南的地区被称为拉丁美洲。 」

展示美洲划分的练习:学生回答!

活动:分析巴拿马运河的交通地位:巴拿马运河重要的海上航道。展示视频。

比较运河的重要位置,小组交流意见

「二」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阅读北美洲地形图,分析北美洲的地形特点

a平均海拔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势起伏较大

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是低缓的高原和山地

C冰川作用显著。

看图明确北美洲的地势特点:东西高中间低

对比回忆前面所学大洲的地势特点,加强记忆

讨论:分析北美洲西部高大的山脉对来自太平洋的水汽有何影响?

看北美洲地形图找出其主要的水系:密西西比河,五大湖的位置

根据前面的自学知识,比较一下两大洲的区别,注意观察地图,小组交流答案,然后记忆本表的内容,最后小组内互相检查记忆的效果

看图填图针对性巩固

「四」读北美洲地形图回答问题。

山脉:A , F 。

大洋:G , B , E 。

河流:C 。 GHFBIE

3

岛屿:H 。

运河:D 。

合作探究二:小组讨论 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解析落基山脉形成的原因? 看视频后小组可归纳:落基山脉由美洲版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形成。

「三」北美洲的气候

读图6-44,自主学习课本26页相关知识并思考以下问题:

「1」北美洲缺少那些气候类型?

「2」读图6-44回答北美洲有哪些温带气候类型?其中又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

「3」根据以上分析,请总结出北美洲气候的 主要特点是什么?

点拨:看北美洲气候视频:明确北美洲的气候类型复杂多样,除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外各种气候都有。

归纳其特点:

a气候复杂多样

B大部分位于温带,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C地形对气候影响显著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三:1、北美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为什么只局现在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

2、北美洲中部,冬季寒冷气流能长驱直入,到达墨西哥沿岸的原因?「结合课本26页回答」 盘点收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的收获。

当堂巩固:疯狂记忆3分钟。

课堂小结

4

课堂达标 固知识:「导学案」

巩固记忆知识点然后完成导学案的检测题。

课后提升:通过本节的学习请同学们利用对比学习的方法找出南美洲的地形特点和气候特点。 板书设计

美洲

1、新大陆

2、北美洲的地形

3、北美洲的气候

课后反思:

在教材处理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本区人文地理,要以一定的自然地理为基础,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经过前面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对于怎样分析地理位置、地形的方法较熟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独立、主动学习,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总体掌握情况较好。

反思不足之处:1、预设要充分,处变要灵活。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好充分预设,课堂上总会有突发情况,要灵活处理。2、时间把握好

初中地理的课件20

一、课标要求

本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说出黄河的概况。黄河的概况不仅指黄河的水文特征,更指黄河的治理。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地形、气候、河流等多种地图的对照,综合分析黄河的特征,提出有针对性的开发与整治措施。

二、教学设计思想

《黄河的治理》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的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上承中国自然环境的位置、地形、气候,下启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黄土高原。本课的学习,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的重组、应用,可自主推到、评估黄河的功与过,从而经一步探究出黄河的忧患及治理措施。这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和谐人地观的形成过程。

学习“黄河的治理”,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是有益的,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很密切。真正可以做到从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具体设计如下:

创设生活情境。教学中紧密联系生活现实,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还使学生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去解决具体问题,学以致用。

以教学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采用观察探究的方法形成科学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性,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图说出黄河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学会用地图等资料,说明黄河的基本概况;能解释黄河各河段产生灾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黄河作为我国的“母亲河”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唤起学生对治理黄河、保护黄河的责任感,并逐步树立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分析黄河为中华民族所做出的贡献及带来的灾难,了解黄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探究黄河治理方案。

(五)、教学难点:运用有关资料和已有知识储备,探究黄河所产生问题的原因和治理的措施。

(六)、教学准备:黄河多媒体课件、黄河壶口瀑布等景观图片及“中国地形图”等材料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流程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播放“中央电视台黄河调水沙特别报道”的声像资料资料中白岩松说:“如果把黄河比作我们的母亲,母亲病了,我们要对她进行治疗。经过一段时间,黄河会治好了病有美了容。”据此提出问题:母亲病了,得了什么病?如何治疗?怎样进行才能做到既治病有美容呢?这一节课让我们来扮演医生,了解黄河,找出“病因”,“治疗”黄河。

设计理念: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其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为什么把黄河比做母亲?

教师提供资料:“我国干湿区分布图”“济南每年引黄河水5.4亿立方米”等饮水资料,刘家峡电站、河套平原、华北平原等景观图片。

学生活动交流发言:从教师提供的资料中,感性认识黄河功能、灌溉、塑造等方面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贡献。

小结黄河的奉献:提供灌溉水源、提供水能、塑造平原等。

设计理念:通过了解黄河的奉献,激发学生对黄河的感恩之情,为下面“母亲病了”做进一步的感情铺垫。

一、黄河的概况

教师讲述:我们现在作为黄河的医生,想要了解黄河的“病况”和“病因”首先要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气候类型图”等。

黄河水系图

提出问题1:黄河发源于哪里?注入那个海洋?上、中、下又游是如何划分的?主要支流有哪些?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回答问题,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东流注入渤海;上、中游以河口为界;中、下游以孟津为界;主要支流游渭河、汾河等。

问题2:黄河流域地形、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中、下游分别流经哪些省级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

学生活动:读“黄河水系图”“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类型图”,做出回答。黄河流域以高原、平原为主,气候类型主要有高原山地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黄河中、下游流经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山西省、陕西省、和河南省、山东省;流经地形区主要是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流经地区的气候区主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设计理念:通过读 “黄河水系图”,让学生学会分层读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基本技能。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与世界许多河流比较表和黄河水的景观图片。

提问:通过读图和表,你对黄河(水)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学生回答:黄河含沙量大。

教师讲述: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这是母亲河的病,而且病的很严重,急需治疗。

二、黄河忧患

教师讲述:黄河母亲的“病情”到底严重到什么程度?“病因”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继续扮演黄河的医生,一起来探究。

环节1:

教师提供资料:黄河的“化验报告”——“ 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

问题1:黄河个河段泥沙含量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读图中年平均含沙量和年平均输沙量的数据,讨论分析数据的'变化认识黄河各河段的泥沙有“上游较小、中游剧增、下游略减”的特点。

问题2:黄河下游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继续读图,仔细观察,认识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环节2:

教师提供有关黄河中游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资料和下游地上和的视频“中国地形图”“黄河中游某地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题:黄河中游为什么泥沙剧增?下游为什么流域面积狭窄,并无大支流汇入?

学生活动:根据资料和所学知识探究(教师根据学情给予提示)。

探究1:从黄河下游地形特点入手,探究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是河水流速减慢,泥沙沉积,河床抬高。正因为下游形成“地上河”,所以流域面积狭窄,无大支流汇入。

探究2:

问题: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有什么危害?

学生活动:读阅读材料结合活动题,认识黄河水灾危害之大,明确“地上河”河下游水患之间的关系。

环节3:学生归纳:黄河主要的“病症”是下游水患,其“病根”在中游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环节4:

问题:黄河母亲还有哪些“病症”?

学生活动:在读“黄河的忧患”图,及教材P50-52活动中的相关资料,简单了解黄河沿途的土地荒漠化、凌汛、断流等问题。

设计理念:

本环节采用了探究模式,将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景生活化,让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由于内容较多,课堂时间有限,在内容处理上要注意突出重点,详略得当。

过渡:“黄河难治根在泥沙”,请同学们再次扮演黄河的医生,为母亲河开处方。

三、根治黄河

教师提供资料:最新的黄河调水调沙视频资料及数据,“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黄土高原植被变化资料。

问题1:“调水调沙”对黄河治理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认识“调水调沙”对治理黄河的重大作用。

教师讲述:“调水调沙”有效的治理了下游水患,治标不治本。

问题2:那么如何为黄河调理治本,治理黄河的关键——黄土高原地区呢?

学生活动:读“等降水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图”,讨论分析,得出治理黄河关键在于治沙,根被措施是在中游地区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问题3:针对黄河各河段的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如何开“处方”?

学生活动:针对黄河各河段提出相应的符合科学人地观的治理措施。

河段 开发利用与治理措施

上游 梯级开发。修水库、建立水利枢纽工程。

中游 陡坡植树造林、缓坡修梯田,沟壑打坝淤地等。关键是做好水土保持工作。

下游 加固大堤,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教师讲述:同学们可以通过阅读黄土高原地表植被变化的相关资料,了解治黄的成就。

设计理念:本环节重在让学生形成科学的人地观,选择新的热点素材对知识进行重组。目的有三:一、启发学生积极发散思维,水到渠成形成过年:二、不拘泥于具体的知识框架,突出重点。三、拉近学生与陌生知识之家的距离,是学生亲知善学。

课堂小结:

短暂的学习也许远远达不到你对黄河了解的要求,如果你想了解黄河更多资讯,详情可阅读《黄河儿女》类报刊杂志或登陆黄河网等,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小论文或演讲稿、手抄报等适合自己的形式完成《我说黄河》,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黄河原来的美貌。

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黄河各河段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措施,正好地掌握本节课的重点。

六、教学反思:

黄河的治理一课围绕黄河治理的措施时,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发言,有的学生说黄河的治理要全流域多植树造林,有的说应不断加固黄河大堤,有的说应充分利用黄河水来灌溉西北干旱地区,还有的说应建更多的水库防止黄河泛滥等等。教师对这些同学一律给予肯定的表扬,反思之后认识到没有给予深入评价。

师生互动教学要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上面师生互动活动似乎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回答的理解尊重、平等对待的原则,其实并未做到:学生的回答都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同时也要进一步提出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才体现教师在知识,同时教师又画龙点睛又凸显出教师的权威性。如上针对有的同学提出将黄河水用于充分灌溉西北地区,师可以表扬其点子不错,同时又要指出黄河水量有限,目前黄河上中下游河段时常断流,因而盲目发展灌溉不好也要合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黄河灌溉也要有度合理,使学生的认识又向前迈出一大步。

七、点评:

1、教师的教学设计能贴近学生知识水平和生活实际,学生能有内容可回答。

2、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发挥地理学科的特色,在指导学生读图、用图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较好地将“学为主、教为导”课程理念落到了实处。,

4、这节课也可能会出现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节奏出现了不够协调的现象,显得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二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还没有进行充分的预见。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师如何进行讨论过程的引导关注不够。

    责任编辑:
    防灾减灾教案(防灾减灾教案幼儿园)

    2024-08-13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 ... [详细]

    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四句_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

    2024-08-03

    小学端午节最常见诗句(精选50句)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诗句吧,诗句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其实很多朋友都不太清楚什么样的诗句才是好的诗句,下 ... [详细]

    坏毛病的作文300字_坏习惯的作文300字

    2024-08-12

    关于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希望对大 ... [详细]

    表达爱意的句子(表达爱意的句子的下一句)

    2024-07-31

    我愿用一世的真情,来呵护你的柔情;我愿用一生的信念,来给你最好的生活;我愿用一生一世的真爱,牵手走一生一世的幸福旅程。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表达爱意的句子(精选265句),欢迎大 ... [详细]

    物业工程的工作计划_物业工程2023年工作计划

    2024-08-07

    四篇时间过得太快,让人猝不及防,我们的工作又迈入新的阶段,是时候认真思考计划该如何写了。计划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 [详细]

    图酷

    图说天下

    资讯排行

    首页 - 主持范文 - 实习报告范本 - 主持报告 - 实习报告范文 - 诗词 - 总结范本 - 工作计划样本 - 辞职报告 - 策划书 - 通知模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 移动端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2-2019 深度范文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4035790号
    删帖请联系邮箱:277525256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