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范文·更完美的生活!

深度范文

研究透镜评课稿(透镜说课稿)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25-05-29 03:31:40

「6篇」

1

修订版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即将要出台,我比较了一下它和原来标准的差异,其中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新标准中提出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想,如果要重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的意识和实践的能力,这时常就体现在自制教具上。

今天王老师《研究透镜》一课中,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就是他自己发明出来的自制教具,一个能够演示透镜改变光路的实验盒。很多年前在王老师办公室看到过这样一个装置,当时很好奇,向王老师请教了这个装置的原理,感觉挺不错的。今天,在课堂上见识到了这个装置带来的显著效果,感觉还是蛮震撼的。的确能直观地、便捷地解决了透镜改变光路的难点问题。黄山特级教师论坛活动上,福建的特级教师叶彩虹老师也上了《研究透镜》一课,其中,有一个实验也让人耳目一新,准备了一个方形的大水槽,里面的水看上去是浑浊的,用激光笔直接向水面时,就在水和空气的交界面,光路发生了偏折。我觉得这和我们王老师设计的这个演示盒,有异曲同工之妙。

2

今天看了姚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一课受益匪浅。本节课姚老师通过透镜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亲身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考虑到小学生的好奇、好动、对形象直观的东西接受能力较强的特点,她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小游戏—捉金鱼。具体做法是:在一个较深的透明容器中放一条小金鱼,让学生看准后用手去捉。学生的兴趣高涨,争先恐后的要求动手,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而已。当一个学生失败后,别的学生更是跃跃欲试。当第二个也失败后,他们便满脸狐疑了:为什么捉不到鱼呢?怎么样下手才能捉到呢?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给学生创设了疑问情景,这时再启发学生:看到鱼,说明有光从鱼处进入了我们的眼睛,为什么看到了却捉不到?把学生引到看(光)和捉(手臂)的对比上来。经过这样巧妙、合理的设置情景,又用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的把学生引向要探究的.知识,使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显得水到渠成。

猜想和想象是探究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在《研究透镜》教学中,姚老师先回忆光分别在空气中和水中时的传播情况。因为旧知识的铺垫,学生都知道会沿直线传播。然后问学生:如果让光从空气斜射到水中,光的传播方向会不会发生变化?此时猜想无非两种结果:会,不会。接着姚老师通过直观形象的实验,把一支铅笔放入水中,从上面观察铅笔的变化,使学生一目了然看到现想,从而了解了光的折射。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在教学中亦如此,因此我们要象姚老师那样,多给学生创造一些机会,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类比等手段提出种种假设或猜想,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假设或猜想的方法解决问题,还要在猜想的同时发动学生动手探究,进行交流、讨论,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使他们真正成为善于学习的人。教师也能真正做到“受人以渔”,何乐而不为呢?

3

非常荣幸能够聆听王老师的《研究透镜》这节精彩的科学课。本课中,王老师自制的教具“黑盒子”让原本难以呈现的光学现象像魔法一样神奇的出现在学生的眼前,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让这节科学课更为精彩,也体现出自制教具在科学课中的魅力。我们都知道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程课,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在不断的动手实践探索中慢慢形成,而在实际教学中,原有的实验器材并不能满足现有教学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科学老师能发挥聪明才智自己制作适合我们课堂教学的教具,并能引导学生加入一起研究,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主动的探索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使其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之目的。

4

王老师执教的《研究透镜》这节课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精确合理,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收获很多,王老师从水中捕鱼的情节入手,对本节课精心设计,让学生在教学层层深入中得到真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中,通过观察光的折射现象,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镜片的不同特点。特别是在研究“让光穿过透镜,观察透镜成像特点”的活动时,王老师自制教具“黑盒”的演示,有匠心独妙之笔的作用。

5

物理透镜评课稿模板

这一期的校际教研活动以“自制教具提升课堂活力”为主题,王老师一节精彩的《研究透镜》的科学课让我深有感触。王老师的课堂呈现出很真实的教学情境,他利用自制的小黑盒向学生展示凸透镜、凹透镜对光的聚散效果这个环节让我很震撼,明显的实验显现以及学生们的不时点头、称叹说明了这个环节很有效果,王老师真用心,充满了智慧。

销售的自我介绍面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抱怨由于教学器材的严重缺失导致理论为主的科学课堂枯燥无味,教师干讲一节课很累,学生听着也没兴趣和耐心。我踏足科学教学的头一年在实小渡过,实小一间塞满实验器材的器材室和三间标准的科学实验室让我很羡慕,尤其是在今年,我来到三小工作,目前零器材零实验室的条件的却给日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和不便。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自制教具帮助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专职的科学教师,我相信自制教具应该是作为一种必备技能所为我们拥有。这种能力不仅要求我们拥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求我们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动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对科学教学、对学生的关注和爱心。作为一名新手教师的我,目前只能停留对课本上展示出的自制教具的制作准备阶段,记得这学期开始时讲授四上《空气的性质》这一课,我照着书上实验准备了保鲜袋、气球、空矿泉水瓶子等材料,让我很意外的是,当学生看着我抱着一堆实验材料走进教室,尽管是我随手收集来的简易材料,整个教室都沸腾了!这节课上学生们非常激动,学习积极性特别高,课堂效果很好。课后一个学生跟我说:“老师您真是太好了!原来科学课上还能做这么多有趣的实验!老师您以后多给我们做做实验吧,太好玩了!”我听了很有感触。是啊,我的一点点用心准备的粗糙实验器材都能让学生如此热爱投入地学习科学知识!

研究透镜评课稿6

今天王老师给我们带来了一节非常精彩的科学探究课《研究透镜》。对于从教刚满一年的我来说,这个课题似乎有点陌生,之前没有细细去研究过。

小学述职报告评语家长怎么写

从整体来看,整节课设计巧妙,思路清晰。有许多值得我去学习的地方。比如说本节课王老师设计了多个学生观察探究的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最后一个关于透镜的应用——制作望远镜。学生自己动手体验了简易的望远镜,但是王老师留了一个问题,当用两个凸透镜或者是两个凹透镜叠在一起,还是望远镜吗?很好地激发了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

一节课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听完这节课,我也有几个小的疑问和建议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首先是导入部分,王老师举了三毛的例子,问为什么三毛怎么捉都捉不到鱼。大家应该都能感受到,当时学生对这个问题一点兴趣都没有,没有一个人举手。是这个例子本身选的不够有意思,还是王老师的问法有点问题,这一点还值得推敲。导入不需要很长,但是最起码应该能让学生提起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本节课的学习。第二个问题就是,学生观的参与度不够高。或许是由于有老师听课的缘故,学生不够积极,只有极个别学生在举手。我统计了一下,整节课只有六位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于许多问题,老师完全可以喊学生起来回来,让学生自己说出结论。比如说学生分组实验,完了之后。王老师自己说出了凹透镜的特点,中间薄,两边厚,其实这个结论特别简单,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说出来。

王老师这节课最大的亮点莫过于他自制的教具小黑盒。为了让学生更直观看到光线透过透镜之后的传播情况,王老师非常用心。可以看出,在不断的改进后,这个小黑盒在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这一点上还是起到了相当一定的作用,可见他非常用心。

    责任编辑:
    幼儿园大班庆祝国庆节活动总结_幼儿园大班庆国庆节图片

    2024-09-13

    2021年范文(通用6篇)经历了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后,我们既增长了见识,也锻炼自身,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活动总结了。现在你是否对活动总结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21年范 ... [详细]

    写给老婆晚安最暖心的文案_暖心晚安文案

    2025-03-06

    常用暖心晚安文案170句一直在努力,只是想与努力这个词更靠近。晚安!下面这篇文章是小编为大家提供的暖心晚安文案,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1、心态决定了苦与乐,观念 ... [详细]

    船舶专业学生的个人实习报告(船舶电气实习报告范文)

    2024-08-01

    船舶专业学生的个人实习报告范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在x交通大学国际船东班理论学习一年之久,但却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平台。此次,怀着激动、惊喜、迷茫、憧憬而又敬畏的复杂 ... [详细]

    客服专员转正个人总结_客服专员转正申请理由

    2025-03-18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在我们的学习、工作中起到呈上启下的作用,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 ... [详细]

    六年级日记(六年级日记大全500字)

    2025-03-21

    「锦集3篇」仓库主管述职报告忙碌而又充实的一天又过去了,今天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请好好地记录下在日记里。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详细]

    图酷

    图说天下

    资讯排行

    首页 - 主持范文 - 实习报告范本 - 主持报告 - 实习报告范文 - 诗词 - 总结范本 - 工作计划样本 - 辞职报告 - 策划书 - 通知模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 移动端
    | 网站地图 |
    Copyright © 2002-2019 深度范文 版权所有 滇ICP备2024035790号
    删帖请联系邮箱:2775252566@qq.com